在中国人从小读的很多讲述国外的文章里,蓝领与白领的工资基本接近,似乎在欧洲,读了大学的白领与高中毕业的水管工可支配收入是一样的,其实这也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学历贬值。
但过去我国 20 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白领的工资往往是蓝领的数倍,同时白领在市场累积的复利效应,使得白领还拥有极为良好的职业上升通道,因此学历贬值现象在我国社会认知中并不成立,同时 "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" 的千年思维,使我们社会主流认为,文凭一向是越高越好。
但随着中国走向存量竞争社会,高学历群体开始找不到工作从特例走向共性问题,过去发生在美国、日本与韩国的 " 学历欺骗 " 现象,开始发生在我们身上。
根据《2023 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》,我国白领与蓝领的工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,蓝领收入从 2012 年的 2684 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6043 元,已经接近全社会的白领平均工资。
这篇文章我们将剖析这个问题,看看当社会从增量走向存量过程中,为什么会发生学历贬值现象。
学历社会是如何形成的
上世纪 80 年代,美国作家柯林斯的《文凭社会》一书,普遍被认为是学历社会理论的开端。该书对 70 年代美国大学教育的种种乱象进行了反思,以文凭为切入点,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。
作者在书中提出的,教育系统营造出的 " 学习奋斗神话 " 以及不同增长环境下,学历对个人的价值,成为了后来社会学家研究教育对人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。
事实上,学历社会的理论萌芽,也正是因为美国在 70 年代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学历贬值现象。
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美国的学历社会是如何形成的,学历又是如何贬值的?
随着二战结束,美国在 1945 年至 1955 年迎来了战后的第一轮婴儿潮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、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,社会对其要求也在提高。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比例在 40 年代是 20%,50 年代是 34.6%,60 年代则已经超过 45%。
从 50 年代开始,美国经济增长由制造业驱动为主,走到了服务业驱动为主。过去,高中文凭所能够获取的社会岗位开始减少,其收入增长水平仅有同时期美国大学生的 40%。在知识经济体制中,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开始上涨,而高中文凭或以下学历者的收入明显下降。
在此背景下,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在 50 年代中后期进入学历社会。事实上,由于处于美苏太空冷战的背景下,60 年代美国全社会表达了对于科学家的高度推崇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历社会的形成。
目前普遍认为,在学历社会的意识形态中,存在两大特点:
第一:社会普遍认为学历与能力是可比较关系,即学历越好能力越强。
第二:学历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,即一个人晋升与声望受学历高低的影响。
其实,日本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,也进入到了学历社会阶段。其大学生录取比例,工资涨幅都远高于同时期的高中毕业生。
一般认为,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阶段,社会意识形态比较容易出现学历型社会。
学历社会是如何瓦解
我刚刚说了,60 年代开始美国每年的大学入学率超过 50%。但要知道此时美国入学的学生普遍是婴儿潮一代的庞大人口,由此美国全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大学生待业者。
要知道整个婴儿潮时期,即从 1946 年到 1964 年出生的美国人,有 7256 万之多。当这批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却面临着美国最糟糕的经济时期。
美国 70 年由于石油危机与经济滞胀危机,叠加地缘政治上处于 " 苏攻美守时期 ",美国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处于冷战最弱时期。此时美国社会处于长期经济停滞增长与高失业率状态,大滞胀时期,美国失业率常年维持在 7% 以上,最高接近 10%。而资本金在 100 万美元的破产公司达到 12 万家。
在此背景下,美国的大学生失业率开始快速增长,嬉皮士文化与垮掉的一代成为了那一代美国大学生的代名词。其实并非这些大学生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,而是因为在经济停滞增长阶段,全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学历 " 通货膨胀 "。
根据《文凭社会》一书,其表现形式为:
①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,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;
②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,文凭在求职过程中的含金量越来越低。
反应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上,50 年代美国的新生中产阶级普遍调查学历还是高中,而 60 年代就已经提升到大学本科,70 年代中后期甚至短暂地提升至研究生学历。
在核心数据表现上,70 年代末期。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收入仅高出高中学历 20%。承担了 4 年高昂学费的大学生们,普遍仅能找到与高中毕业生收入持平的岗位。
就此美国学历开始快速贬值,美国长期构建的学历社会开始瓦解。
至嬉皮士运动顶峰的 70 年代中后期,美国高中生的大学入学率仅有 45% 左右,是 20 年来的最低区间段。
一般认为,经济处于停止增长时期,学历型社会将开始瓦解,学历将出现快速贬值。
文凭社会的波动周期
但需要强调的是,文凭并不会持续贬值,文凭的价值本身也是一轮周期。
随着 1980 年开始,里根总统重启美国经济增长,被称为黄金 10 年的美国 80 年代启动。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复苏,美国就业率与通胀率被迅速抑制。
美国又再次回归学历型社会的意识形态。从 1980 年开始,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迅速止跌反弹,至 1990 年已经增长至 62%,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美国 60 年代,文凭的价值快速提升。
而在收入上,至 80 年代中期,美国大学生收入达到高中学历的 2 倍后,此后十余年美国各州的大学生与高中生毕业收入,普遍保持在 2:1。
1990 年代以后,美国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 60% 和 70% 之间,2009 年最高,达到 70.1%。至 2011 年,美国当年的大学生入学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 2100 万。
但此后由于 08 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,以及产业空心化的持续。美国再次出现学历贬值现象。尤其是 2020 年的病毒冲击,继续加速了学历贬值现象。2020 年至 2022 年期间,美国高校的入学人数显著下降,本科生入学率下降了近 10%。
至 2024 年,美国的大学入学率已经下跌至 63% 左右,重新回到 1990 年代水平。社会贬值现象重新在美国发生,至此美国又完成了一轮学历社会的波动周期。
一般认为,经济从增量社会走向存量期间,学历贬值是必然发生的现象,而日本在经济增长停滞时期,也发生过类似的学历贬值现象。
90 年代日本就业冰河时期,大学生就业率长期低于 70%,同时叠加劳务派遣制度的兴起,新增的正式社员工作快速减少。日本 90 年代后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普遍低于泡沫经济时期毕业群体。
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,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,日本也迅速出现了学历贬值。事实上,由于日本经济长期没有复苏。且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二次冲击,就业市场经过了 30 年,还是未能充分消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大量劳动力供给。
截至目前,日本社会仍处于学历贬值的环境中。根据厚生省统计的不同学历终生收入,其大学生本科终生收入仅比高中生高出 12%,仍处于历史最低区间。
总结
文凭是一种体现社会地位的通货,只是用来交换获得工作的机会。这与所有通货一样,当供大于求时,文凭就会贬值。而经济的增长与否,往往决定了供应的充裕程度。
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,再到 90 年代的日本,再到如今的我们。学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、其价值也是有显著不同的。
2024 年,随着 1176 万大学生毕业,未来 5 年我们预计每年都将有 1000 万进入劳动市场,因此我发出这篇文章,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。